系列报道之轮战风采——阳运福:个人4月驻村轮战工作总结
4月以来,在开发区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本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做到始终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敢于争先创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做好花戛乡吴王村扶贫攻坚轮战工作。现将本人4月份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轮战工作。驻村以来,本人在吴王村轮战队组长的带领下,强化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轮战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三制一卡”党建工作方法为抓手,进一步配合村支两委加强吴王村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载体、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为吴王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指导村支两委和全体党员、干部定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三会一课”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努力提高村支两委的思想政治、政治水平和法律认识。协助村支两委建立管理规范、功能综合的党员活动室和村村活动所,做到有标牌、党旗、宣传牌坊、宣传栏。协助村支两委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负责本轮战队以及收集整理开发区驻花戛乡轮战队宣传报道工作。对本轮战队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撰写宣传信息,收集整理吴王村、天门村、花水村、磋播村、海子村各村的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宣传报道,为开发区的轮战工作传播好声音,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传播正能量。
(三)全面走访贫困户,再精准贫困户情况。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1109人。吴王村轮战队始终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否符合贫困户标准为导向,走访每一户贫困户,全面摸清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截止4月30日,第二次走访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本人包保的新发片(由山林、拱桥、大水、杨梅4个小组组成)贫困户76户293人,搬迁户39户。
(四)加强吴王村产业项目建设。全村现有产业,刺梨6800亩,红米种植126亩,蔬菜种植87亩,产业基本实现全覆盖,计划种植乌苕500亩。底母蔬菜基地种植的四季豆已攀藤长势良好、第二批辣椒苗育苗成功、第二批西瓜苗大部分育苗成功。者卡刺梨基地的刺梨大部分已挂果。4月26日贵州姜道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王总实地调研吴王村底母蔬菜基地产业项目,对吴王村气候、土地条件等自然生态环境非常满意,计划开发种植小黄姜项目,目前本人在吴王村轮战队组长带领下正在联合村支两委宣传小黄姜产业,统计愿意种植小黄姜农户及土地面积。
(四)全力跟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止4月30日以来,本人协助村支两委全力跟进新发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督促施工方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尽快完成,尽早服务群众,助力脱贫攻坚。新发片现有两条通组路在建,在建山塘一个。
(五)积极协调动员、加快易扶搬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就业吸纳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结合搬迁群众自身条件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选择确定安置方式和安置点。尽可能引导和动员群众到有就业条件的水城经济开发区或其他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本人基层工作经验缺少,对农村工作还是按上级部门的安排进行,自身独创性工作开展不够,工作新局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吴王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外出务工党员较多,“三会一课”等流于形式。
(三)吴王村群众“等、靠、要”、争当贫困户等落后思想严重。
(四)吴王村贫困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甚至部分没接受过教育,思想落后僵化,“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思想普遍存在,不愿“挪穷窝”,生存恐慌等思想严重制约着贫困户的搬迁动力。
(五)由于吴王村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多年来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等习惯根深蒂固,加之通组路、串户路仍未全部修建完,人居环境卫生“差、脏、乱”整治难度极大。
(六)吴王村部分村民安全生产意识薄弱,骑行摩托车超速、超载,家用线缆乱接乱搭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性地带来了生命财产安全隐患。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积极学习“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快后慢”的“五先五后”攻坚法,以最优的方法、最实的举措、最硬的作风践行“五步工作法”,确保精准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深入走访贫困户。
在前期走访贫困户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再次做到更细致、更精准、更实效,实实在在将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了然于胸,对于走访中了解到的特困户,努力拿出行之有效的扶贫方案,切实让特困户脱真贫、真脱贫。
(三)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目前工作难度最大,群众参与度最低的工作。一是加大走访宣传力度;二是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启动通组路和串户路以及改厕、改灶、改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达到环境的真正改善。
(四)实施好各项产业项目,为农民增收益。
全力协助花戛乡党委政府做好产业结构,并积极为吴王村谋划项目,加快推进吴王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因户施策,引导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鸡、养蜂以及小黄姜、蔬菜、马铃薯等短平快产业,持续加大蔬菜基地、者卡刺梨基地监管力度,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多个产业实现“立体式”、“叠加式”的覆盖,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轮战工作。驻村以来,本人在吴王村轮战队组长的带领下,强化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轮战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三制一卡”党建工作方法为抓手,进一步配合村支两委加强吴王村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载体、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为吴王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指导村支两委和全体党员、干部定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三会一课”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努力提高村支两委的思想政治、政治水平和法律认识。协助村支两委建立管理规范、功能综合的党员活动室和村村活动所,做到有标牌、党旗、宣传牌坊、宣传栏。协助村支两委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负责本轮战队以及收集整理开发区驻花戛乡轮战队宣传报道工作。对本轮战队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撰写宣传信息,收集整理吴王村、天门村、花水村、磋播村、海子村各村的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宣传报道,为开发区的轮战工作传播好声音,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传播正能量。
(三)全面走访贫困户,再精准贫困户情况。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1109人。吴王村轮战队始终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否符合贫困户标准为导向,走访每一户贫困户,全面摸清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截止4月30日,第二次走访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本人包保的新发片(由山林、拱桥、大水、杨梅4个小组组成)贫困户76户293人,搬迁户39户。
(四)加强吴王村产业项目建设。全村现有产业,刺梨6800亩,红米种植126亩,蔬菜种植87亩,产业基本实现全覆盖,计划种植乌苕500亩。底母蔬菜基地种植的四季豆已攀藤长势良好、第二批辣椒苗育苗成功、第二批西瓜苗大部分育苗成功。者卡刺梨基地的刺梨大部分已挂果。4月26日贵州姜道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王总实地调研吴王村底母蔬菜基地产业项目,对吴王村气候、土地条件等自然生态环境非常满意,计划开发种植小黄姜项目,目前本人在吴王村轮战队组长带领下正在联合村支两委宣传小黄姜产业,统计愿意种植小黄姜农户及土地面积。
(四)全力跟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止4月30日以来,本人协助村支两委全力跟进新发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督促施工方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尽快完成,尽早服务群众,助力脱贫攻坚。新发片现有两条通组路在建,在建山塘一个。
(五)积极协调动员、加快易扶搬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就业吸纳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结合搬迁群众自身条件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选择确定安置方式和安置点。尽可能引导和动员群众到有就业条件的水城经济开发区或其他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本人基层工作经验缺少,对农村工作还是按上级部门的安排进行,自身独创性工作开展不够,工作新局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吴王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外出务工党员较多,“三会一课”等流于形式。
(三)吴王村群众“等、靠、要”、争当贫困户等落后思想严重。
(四)吴王村贫困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甚至部分没接受过教育,思想落后僵化,“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思想普遍存在,不愿“挪穷窝”,生存恐慌等思想严重制约着贫困户的搬迁动力。
(五)由于吴王村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多年来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等习惯根深蒂固,加之通组路、串户路仍未全部修建完,人居环境卫生“差、脏、乱”整治难度极大。
(六)吴王村部分村民安全生产意识薄弱,骑行摩托车超速、超载,家用线缆乱接乱搭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性地带来了生命财产安全隐患。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积极学习“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快后慢”的“五先五后”攻坚法,以最优的方法、最实的举措、最硬的作风践行“五步工作法”,确保精准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深入走访贫困户。
在前期走访贫困户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再次做到更细致、更精准、更实效,实实在在将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了然于胸,对于走访中了解到的特困户,努力拿出行之有效的扶贫方案,切实让特困户脱真贫、真脱贫。
(三)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目前工作难度最大,群众参与度最低的工作。一是加大走访宣传力度;二是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启动通组路和串户路以及改厕、改灶、改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达到环境的真正改善。
(四)实施好各项产业项目,为农民增收益。
全力协助花戛乡党委政府做好产业结构,并积极为吴王村谋划项目,加快推进吴王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因户施策,引导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鸡、养蜂以及小黄姜、蔬菜、马铃薯等短平快产业,持续加大蔬菜基地、者卡刺梨基地监管力度,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多个产业实现“立体式”、“叠加式”的覆盖,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