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观摩会:产业集群释放出强劲生产力
10 月23 日,记者跟随全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第三组观摩代表走进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

在观摩现场,闪烁着银色光泽的铝合金棒、铝圆铸锭、铝线杆、铝板材等初级铝产品引得代表们连连驻步,这些可都是进一步精深加工为汽车配件、电子元件、建筑型材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宝贝”
“我们看到的这些是我们刚刚生产出来的铝线条。”“像这个铝板上的颜色以前只有从广东运过来,但是现在就在水城就能生产,不但质量好而且还节约成本。”在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里,观摩代表好奇地跟着解说员的脚步,看着一件件“脱胎换骨”的铝制品,重新认识了铝加工行业。
“贵州就是要发展工业,我们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要想转型,就必须要延长煤炭的产业链,发展成煤、电、铝一体化的工业链。六盘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就是一个典范。”看到园区的整个产业链发展,观摩代表纷纷点赞。作为贵州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铝产业曾是六盘水的主导工业。可是,在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早前却因单一的电解铝一度面临停产、破产窘境,如何破解难题,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破解难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六盘水坚持一手抓“千企引进”做大“增量”,瞄准国内外优强企业针对性开展产业大招商;一手抓“千企改造”盘活“存量”,把传统工业改造作为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强筋健骨、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
近年来,依托“老牌劲旅”双元铝业公司14.5 万吨/年的产能,水城县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成立“招铝”专班,主动对接国内外关联企业参与六盘水市铝及铝加工深度开发、产业配套,通过延链招商,引进多家下游企业,让过去因单一的电解铝而面临停产、破产窘境的企业得以快速恢复生产,一个单一的电解铝厂变成了一个铝及铝加工园,产品也不再生产粗放的铝锭,变为生产铝棒、铝板、铝线,铝液得到第一次转化,形成产业集群,水城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加快铝产业提质增效,多点发力,有效促进园区铝产业集群健康平稳发展。
有路径,更得讲方法。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水城经济开发区延链招商,引进多家下游企业,使原企业得以快速恢复生产,一个单一的电解铝厂变成了一个铝及铝加工园,产品也不再生产粗放的铝锭,变为生产铝棒、铝板、铝线,铝液得到第一次转化。
尝到甜头后,水城经开区再接再厉,引进铝线、铝板、铝棒的下游企业,其中利用铝棒生产建筑型材和工业型材的下游企业——十九度铝业已投产,铝板、铝线的下游企业即将落地,实现了铝产业的第二次转化。
“我们产业园以钢铁、电解铝、建材、玄武岩材料等为重点,坚持做细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打造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势的材料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水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建黔说,从上游的铝水到中游的铝线杆、铝卷,再到终端铝产品,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目前,水城经开区消化铝水的利用率已经达到100%。2018 年,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加工产业链预计实现产值40 亿元以上。
产业要素的聚集,“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一些下下游企业主动上门,预计明年上半年能够落地生产汽车、船舶、电器等领域配套型材和部分铝制终端产品,实现再次转化。
“参观完这个点后,我认为我们铝产业的方向抓对了,我省有很多铝土矿,我们可以把铝土矿变成氧化铝,再变成铝水,最后变成铝棒、铝板等材料,这对于地方发展意义重大。”观摩的最后一站,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局局长韩平对铝及铝加工产业园项目深有感触。
红红火火的产业集群释放出强劲生产力。今年,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预计可实现铝产业产值40 亿元,在2017 年基础上实现产值翻番;预计2019 年完成铝产业产值80 亿元以上,实现产值再翻一番;2020 年实现产值100 亿元以上。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发展,是全省延链建链补链招商和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对两天来在六盘水的项目观摩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优势,在抓好龙头的同时,把产业链末端做到极致,让每个企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充分发挥好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各自的优势。通过此次观摩,大家要做到“看、想、干”,“看”,要看到这些观摩企业拼搏创业的精气神,看到六盘水发展特色产业、招商引资、“保姆式”服务企业的做法;“想”,要反思自己,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思考自已所在地的发展差距、发展路子;最终要落实到“干”上,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

在观摩现场,闪烁着银色光泽的铝合金棒、铝圆铸锭、铝线杆、铝板材等初级铝产品引得代表们连连驻步,这些可都是进一步精深加工为汽车配件、电子元件、建筑型材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宝贝”
“我们看到的这些是我们刚刚生产出来的铝线条。”“像这个铝板上的颜色以前只有从广东运过来,但是现在就在水城就能生产,不但质量好而且还节约成本。”在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里,观摩代表好奇地跟着解说员的脚步,看着一件件“脱胎换骨”的铝制品,重新认识了铝加工行业。
“贵州就是要发展工业,我们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要想转型,就必须要延长煤炭的产业链,发展成煤、电、铝一体化的工业链。六盘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就是一个典范。”看到园区的整个产业链发展,观摩代表纷纷点赞。作为贵州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铝产业曾是六盘水的主导工业。可是,在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早前却因单一的电解铝一度面临停产、破产窘境,如何破解难题,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破解难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六盘水坚持一手抓“千企引进”做大“增量”,瞄准国内外优强企业针对性开展产业大招商;一手抓“千企改造”盘活“存量”,把传统工业改造作为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强筋健骨、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
近年来,依托“老牌劲旅”双元铝业公司14.5 万吨/年的产能,水城县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成立“招铝”专班,主动对接国内外关联企业参与六盘水市铝及铝加工深度开发、产业配套,通过延链招商,引进多家下游企业,让过去因单一的电解铝而面临停产、破产窘境的企业得以快速恢复生产,一个单一的电解铝厂变成了一个铝及铝加工园,产品也不再生产粗放的铝锭,变为生产铝棒、铝板、铝线,铝液得到第一次转化,形成产业集群,水城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加快铝产业提质增效,多点发力,有效促进园区铝产业集群健康平稳发展。
有路径,更得讲方法。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水城经济开发区延链招商,引进多家下游企业,使原企业得以快速恢复生产,一个单一的电解铝厂变成了一个铝及铝加工园,产品也不再生产粗放的铝锭,变为生产铝棒、铝板、铝线,铝液得到第一次转化。
尝到甜头后,水城经开区再接再厉,引进铝线、铝板、铝棒的下游企业,其中利用铝棒生产建筑型材和工业型材的下游企业——十九度铝业已投产,铝板、铝线的下游企业即将落地,实现了铝产业的第二次转化。
“我们产业园以钢铁、电解铝、建材、玄武岩材料等为重点,坚持做细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打造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势的材料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水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建黔说,从上游的铝水到中游的铝线杆、铝卷,再到终端铝产品,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目前,水城经开区消化铝水的利用率已经达到100%。2018 年,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加工产业链预计实现产值40 亿元以上。
产业要素的聚集,“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一些下下游企业主动上门,预计明年上半年能够落地生产汽车、船舶、电器等领域配套型材和部分铝制终端产品,实现再次转化。
“参观完这个点后,我认为我们铝产业的方向抓对了,我省有很多铝土矿,我们可以把铝土矿变成氧化铝,再变成铝水,最后变成铝棒、铝板等材料,这对于地方发展意义重大。”观摩的最后一站,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局局长韩平对铝及铝加工产业园项目深有感触。
红红火火的产业集群释放出强劲生产力。今年,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预计可实现铝产业产值40 亿元,在2017 年基础上实现产值翻番;预计2019 年完成铝产业产值80 亿元以上,实现产值再翻一番;2020 年实现产值100 亿元以上。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发展,是全省延链建链补链招商和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对两天来在六盘水的项目观摩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优势,在抓好龙头的同时,把产业链末端做到极致,让每个企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充分发挥好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各自的优势。通过此次观摩,大家要做到“看、想、干”,“看”,要看到这些观摩企业拼搏创业的精气神,看到六盘水发展特色产业、招商引资、“保姆式”服务企业的做法;“想”,要反思自己,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思考自已所在地的发展差距、发展路子;最终要落实到“干”上,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