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春风行动:花戛乡基本情况及景点介绍

2019-01-17 21:03:15来源:未知点击:0
花戛乡基本情况:
    花戛乡位于水城县南部,北盘江南岸,东临普安县龙吟镇,南接盘州市保基乡,西靠顺场乡和盘州市普古乡,北与野钟乡隔北盘江相望,距县城148公里。全乡总面积160.48平方公里,5个行政村,89个村民组,6114户2035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1.41%,是一个以苗族、布依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花戛乡属于高原盆谷地貌,平均海拔1450米,最高海拨猫儿箐2318米,最低海拨毛虫河(花水段)685米。境内山高坡陡,岩石裸露,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274毫米,无霜期达349天左右,年均日照数为1620小时,森林覆盖率达69%左右。境内有亚洲最大天坑的仰天麻窝、六车河峡谷、毛虫河竹杆桥、花水千年古树、高坡石林、全国传统古村落天门风光、光照库区水上观光等旅游景点,还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独具一格的布依族吊脚楼、蜡染品和刺绣、酒令歌等。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等粮食作物和生姜、花生、核桃、板栗、甘蔗等经济作物以及杨梅、刺梨、樱桃、琵琶、蜂糖李、石榴等精品水果。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花戛乡景点:
1、天门村传统古村落
天门村地势西高东低,两面环水,两面依山,东北面和东南面是北盘江、毛虫河、乌图河环绕,西南面和西北面与吴三桂征西准备安营扎寨的吴王山相依,平均海拔890米,气候温热。耕地以水田为主,生产水稻、红薯等粮食作物和板栗、甘蔗、黄果等经济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有古榕树50多棵,森林覆盖率达60%左右,树种主要是枫香树。现已修通水盘东线至天门村、乡政府至天门村、光照电站库区天门码头至天门村三条通村公路。分别连通六个寨子,人畜饮水基本解决,移动信号和照明用电全覆盖。178栋木瓦结构吊脚楼和148幢水泥平房掩映在古榕树、龙竹、枫香树林中,傍着寨子周围连片的梯田,田园风光优美,是广大摄影爱好者独有的摄影自然景光,尤其是11月,满山偏野的红色枫叶更是令人陶醉。2014年成功申报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以天门村为中心,在花戛乡建设以布依族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东面可与牂牁江景区、中国苗乡第一镇普安县龙吟镇相连,南部与格所大峡谷、白雨洞相邻,西面接娘娘山国家级湿地公园,北与营盘乌蒙大地缝相
望,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2、六车河峡谷
六车河峡谷又名一线天,地处娘娘国家级湿地公园、乌蒙群山深处,有一条万年流淌的河,静静的,悄悄的流淌着,无私的、无悔的奉献着。在河的两岸,青山叠嶂,梯田层层,花香馥郁,香飘四溢,这条穿越在崇山峻岭间神奇而美丽的河叫六车河。民间流传着一首古老的诗,细说着神秘、美丽、动人的六车河:
古人留言地,只等圣贤人;
头顶娘娘山,脚踏六车河。
谁能识得破,银子够马驮;
若是你不信,岩上还有称。
有“贵州张家界”之称的六车河峡谷,就是从这里进入,河流、峡谷、群山相映交织,它们和浮云簿雾、高山田园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走进六车河峡谷入口处,有一座大鹏展翅的山头,更如桥碑似的山峰直立于连心桥上方,抬头往上看,又一座雄伟的山峰在侧边顶上矗立,这座山叫“月亮山”。“月亮山”山腰的岩石间镶嵌着一条沿山而建的山路,被当地人称作“天路”,远远望去如一条玉带。老人们说:“天路,那是神仙所走的路。”很多年前,居住在鸡窝箐的人们为了出行,便在陡峭的岩石上开出了一条仅能一人经过的羊肠小道,过道人每次经过都是抱住岩石而过,而岩石下面就是深达300多米的大峡谷,稍有不慎便会直飞崖底,故有“天路”之称,走在天路上腑视六车河峡谷,峡谷入口段及周边实景一目了然,倍感大自然之神奇。由于山高,道路险要,很少有人通行,其美景也就自然无人知晓。走在“天路”上,六车河及六车河峡谷美丽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立刻跃入眼帘,会让你产生不入峡谷非好汉的感觉。 
六车河峡谷上起盘县普古乡“仙人洞”,崎岖盘旋与花戛乡磋播村与都匀村中,峡谷曲折幽深,峡中套峡,谷长约3公里,谷顶宽不到200米,谷底宽10-20米,陡峭谷壁高达300米。六车河峡谷从花戛出口后又一直延伸到乌都河,为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枯水季节也能看到一股股清亮的水流过谷底,流水潺潺清澈见底,被河水冲刷得白白净净和穿孔的奇形怪石静静地散落在河中。在峡谷的崖壁上,溪水从岩石上飞下,似雨,似雾;两壁挂满黄褐色的悬垂物,形态各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它们进行锉、磨、削、刮,才造就了这奇峰峥嵘、雄伟壮观的陡崖景观。 六车河可以说是天的河、是地的谷,是沿岸各民族与自然的融合,是如此的和谐、清香醉人在娘娘国家级湿地公园、乌蒙群山深处,有一条万年流淌的河,静静的,悄悄的流淌着,无私的、无悔的奉献着。在河的两岸,青山叠嶂,梯田层层,花香馥郁,香飘四溢,这条穿越在崇山峻岭间神奇而美丽的河叫六车河。民间流传着一首古老的诗,细说着神秘、美丽、动人的六车河:
古人留言地,只等圣贤人;
头顶娘娘山,脚踏六车河。
谁能识得破,银子够马驮;
若是你不信,岩上还有称。
有“贵州张家界”之称的六车河峡谷,就是从这里进入,河流、峡谷、群山相映交织,它们和浮云簿雾、高山田园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走进六车河峡谷入口处,有一座大鹏展翅的山头,更如桥碑似的山峰直立于连心桥上方,抬头往上看,又一座雄伟的山峰在侧边顶上矗立,这座山叫“月亮山”。“月亮山”山腰的岩石间镶嵌着一条沿山而建的山路,被当地人称作“天路”,远远望去如一条玉带。老人们说:“天路,那是神仙所走的路。”很多年前,居住在鸡窝箐的人们为了出行,便在陡峭的岩石上开出了一条仅能一人经过的羊肠小道,过道人每次经过都是抱住岩石而过,而岩石下面就是深达300多米的大峡谷,稍有不慎便会直飞崖底,故有“天路”之称,走在天路上腑视六车河峡谷,峡谷入口段及周边实景一目了然,倍感大自然之神奇。由于山高,道路险要,很少有人通行,其美景也就自然无人知晓。走在“天路”上,六车河及六车河峡谷美丽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立刻跃入眼帘,会让你产生不入峡谷非好汉的感觉。 
六车河峡谷上起盘县普古乡“仙人洞”,崎岖盘旋与花戛乡磋播村与都匀村中,峡谷曲折幽深,峡中套峡,谷长约3公里,谷顶宽不到200米,谷底宽10-20米,陡峭谷壁高达300米。六车河峡谷从花戛出口后又一直延伸到乌都河,为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枯水季节也能看到一股股清亮的水流过谷底,流水潺潺清澈见底,被河水冲刷得白白净净和穿孔的奇形怪石静静地散落在河中。在峡谷的崖壁上,溪水从岩石上飞下,似雨,似雾;两壁挂满黄褐色的悬垂物,形态各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它们进行锉、磨、削、刮,才造就了这奇峰峥嵘、雄伟壮观的陡崖景观。 六车河可以说是天的河、是地的谷,是沿岸各民族与自然的融合,是如此的和谐、清香醉人。                  
3、花戛天坑的传说
花戛天坑,又名“仰天麻窝”,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县花戛乡新发村境内。天坑南北直径685米,东西直径485米,深200米,号称亚洲第一大天坑。天坑坐落于崇山峻岭之中,是一片巨型凹地,呈椭圆形漏斗状,坑内野草丰美,周边是陡峭的岩壁,只有两条崎岖的道路可以通往天坑内。自从法国科学家到天坑考察后,神秘的天坑逐日展现出其秀美动人的面目,不少旅游爱好者不远千里,纷纷赶来一睹天坑芳容。可以说,花戛天坑是一片极具旅游潜质的风景胜地,正以她独特的魅力,成为水城一张亮丽的名片。
可是,很多人只知道花戛天坑,却不知道与天坑有关的神奇传说。
事实上,在花戛境内,除了 “仰天麻窝”,鸡场村老街后面还有另一个天坑,有人称之为“鸡场麻窝”。 “鸡场麻窝“与“仰天麻窝“遥遥相对,只是面积比“仰天麻窝”小得多,很少被人们关注罢了。
据说,很久以前,“鸡场麻窝”与“仰天麻窝”里都蓄满了清澈的水,水潭平静如镜,清可照人。那水甚是神奇,无论天多旱,麻窝里的水从不减半分;无论天下多大的雨,那水也不溢出,且绝不浑浊。水潭世面群山环绕,林木深幽,野草丰美,恍若人间仙境。那时候,“鸡场麻窝”与“仰天麻窝”就静静地躺在青山之间,就如两个睡美人。
村里人对两个天坑充满了敬畏之感,从不轻易去打扰那两潭碧绿如茵的水。有人说,那水里住着龙,龙是不容亵渎的。只有遇上大旱的时候,村里的水枯竭了,人们才去天坑取水。人们取水时小心翼翼的,担心惹怒了潭底的龙。有的人甚至在取水时行跪拜之礼,祷告上天,才敢从潭中取水。有几次大旱,周围的水源全部枯竭了,只有天坑里的水一如以往,不减半分。村里人就是依靠两个天坑的水,顺利度过了大旱之年。
大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天气大旱,田地龟裂,村里水源枯竭,庄稼干渴而死。于是,人们又想起了天坑,成群结队地去天坑去取水。有的女人,不仅从天坑里取了水,还把脏衣服脏裤拿到天坑里去洗。甚至,有的还把臭烘烘的染着经血的内裤放进水潭里洗涤。说来也奇怪,女人们洗过内裤后,天坑里的水忽然变得浑浊起来。曾经平静如镜的水平,忽然间涌起了浊浪。深不可测的水底,有汩汩的水泡源源不断的冒起来,发出巨大的神秘的声音,似乎有人在水底怒吼。
那水越来越浑浊,天天波浪汹涌,怒吼不断。村里人干渴难耐,可再也没人敢去潭边了。
有一天,花戛乡底母村白盘江渡口边,忽然飘来了两个少女,一大一小,美丽异常。两个少女明眸皓齿,吐气如兰,恍若仙子,真是人间少有。渡口边的船夫看着忽然而至的两个美少女,眼睛都直了。两个少女走到船夫身边,一脸怒色地说:“看什么看,赶快渡我们过河。”
船夫嬉皮笑脸地说:“渡船可以,但你们必须付钱啊。”
那个稍小一点的姑娘恶狠狠地瞪了船夫一眼,嘟着嘴对另一个姑娘说:“姐姐,别和他啰嗦,这一江浅浅的水,难道还能挡住我们姊妹?”
说完,伸手一拉大姑娘,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一阵旋风,一大片云雾迅速腾空而起。云雾在船夫头顶仅仅停留了几秒,忽然汹涌着飞向河流上空,遮住了天空的太阳。翻滚着的云雾之中,隐隐约约探出了两个龙头,表情严肃地看着船夫,船夫被吓到在地上。
刹那间,云雾已到了彼岸,片刻消散殆尽。刚才还在此岸的两个少女,瞬间已经到了对面的山腰。据说,有人看见两个美少女去了高石坎(地名),走进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作“龙潭”的水塘。
从那以后,两个天坑里的水越来越少,不久就干涸了。
后来,“仰天麻窝”底部长出了一棵大梨树,枝繁叶茂。每到春天,大梨树的枝头开满了雪白的梨花,远看像一朵巨大的雪花,美丽非凡,成为一道令人惊叹的风景。花谢后,梨树就结满了累累硕果,待到果子成熟时,附近的空气里都飘满了浓郁的香味。人们到天坑底部种地干活,放牧牲畜,饿了就摘树上的梨子充饥。据说,那梨子香甜可口,世间少有。那梨子也很神奇,只能在天坑里吃,如果谁把梨子带出天坑,吃了就会肚痛难忍。再后来,有人看见一匹白马消失在梨树旁,认为梨树下面埋有龙女留下的金银。于是,不断有人偷偷去梨树下面挖掘,希望能找到下面的金银财宝。大梨树日渐消瘦,最后竟干枯了,如今已经没了影踪。
至于“鸡场麻窝”,因为四面不像““仰天麻窝”那样陡峭,就被人们开垦成土地,全部种上了庄稼。
4、吴王山
水城县花戛乡新发村、天门村与鸡场村三个村的交界处,有一座山拔地而起,高大巍峨,卓尔不群,被当地人称为“吴王山”。“吴王山”前面是悬崖峭壁,属白盘江南岸(悬崖下是天门村);山后面坡度稍显平缓,正对面是新发村;左面是吴王村,山头正对着这个方向;后面被毛虫河隔断,形成一道深深的峡谷。说起“吴王山”这个山名,当地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说,明朝的时候,这座大山并不叫“吴王山”,而是叫“翠屏山”。至于为何叫“翠屏山”,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估计是因为山上植被茂盛,野草丛生的缘故。到了清朝,“翠屏山”更名为“百鸟山”。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大山有一百个山头,而最前面的山头形如一只巨大的老鹰,伸着长长的鹰嘴(后来地震,鹰嘴掉落);后面的群山如一群小鸟,紧紧跟随在大鸟之后。在众山头中,有一个山头高高突起,卓然独立,鹤立鸡群,被视为百“鸟”之王,被人们称为“中山”。据说,中山是“鸟王”,也是“山王”。站在中山之巅,可以俯瞰众峰,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后来,吴三桂为了扩充势力,以图反清,于是发动了剿杀水西的战争。吴三桂带着大军经过水城县花戛乡境内时,忽然看见前方高高耸立着一座大山。那山巍峨险峻,和其它山脉没有连接,除了正面之外,另三面都是刀砍斧削的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尤其难得的是,那山显得卓尔不群,犹如一位高高在上的君主,俯瞰着那些低矮的山丘。当吴三桂听向导说这座山有一百个山头,被称为“百鸟山”时,不禁怦然心动,他想,这座山如此具有王者风范,如果在上面修建一座金城,或许可以实现帝王之梦。
吴三桂一声令下,快马加鞭,带着部下向大山跑去。当他跑到大山对面的一山坡时,气喘吁吁,不由说道:“差点把我跑脱气了。”从此以后,这个山坡就被当地人称为“脱气坡”。
吴三桂带着大军上了大山,命令部下在山腰开挖战壕,以图长远之计。如今,从“老鹰嘴”至“马蹄岩”之间,还留有一道一公里多的沟壑,据说就是当年吴三桂部下挖的战壕。
吴三桂带着亲信爬上最高峰----中山,站于“山王”之顶,举目四看,但见群山环绕,峰峦起伏,连绵不绝,似在跪伏叩拜。吴三桂不由大喜,他想,如果这山真有一百个山头,那就是真正的王者之山了;如果在“王者之山”上修筑城池,以图大计,就能实现雄心壮志,成就千秋伟业了。
吴三桂威风凛凛地站于“山王”之巅,开始指点群山,认真计数四周的山头,结果只有九十九个。吴三桂不甘心,又连数了两遍,结果还是只有99个山头。吴三桂很失望,不由长叹一声:“此山无王。”遂带着部下怏怏而去。
老人们说,其实,山上的山头不多不少,恰恰一百个,吴三桂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忘记数脚下的山头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大山叫做“吴王山”,一直延续至今。
5、竹竿桥
水城县花戛乡毛虫河上,有一座独特的桥-----竹竿桥。这座桥搭建于两棵粗壮的火绳树上,据说修建于嘉庆初年,如今已是破败不堪。在花戛一带,至今仍流传着关于竹竿桥的传奇故事。
那时候,竹竿桥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位于毛虫、欧场、补母、花水等地通往花戛的必经之路上。这里两岸高山,山底峡谷江水湍急,把两岸的居民活生生隔离开来,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隔河看得见,走拢要一天”,正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河的阻隔,毛从河边悲剧不断。有的人为了抄近道,就从此岸游到彼岸去,不想却葬身于滚滚江水中。两岸的青年男女恋上了,却苦于河的阻隔,只能隔河唱着哀怨的情歌。可以说,一条河拆散了多少鸳鸯。为了解决过河这一难题,两岸的布依族居民没少动心思,但都以失败告终。枯水季节,有人在河中用木头栽桩搭桥,可每逢河水上涨,木桥便被洪水冲走,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在毛从河岸,住着一个陆姓青年,看着乡亲们受罪受苦,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据说,他的恋人也在对岸,他常常在此岸徘徊,想着彼岸那位漂亮的姑娘,夜不能眠,辗转反侧,但却苦于河流的阻隔,相爱却难以相遇。他经常遥看对面的倩影,在有月的晚上,在毛虫河边唱着悲伤哀婉的歌谣。他想,如果能在河上搭建一座能长期使用的桥,该多好啊。
有一天,他像以往一样来到河边,忽然看见一条巨蟒在河边游走,身上背着密密麻麻的小蛇。那蛇的背脊就像一座大桥,高高突出水面。陆姓青年见状大惊,吓出一身冷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家中。那天晚上,他恍恍惚惚地躺在床上,头脑里总想着那条背着无数小蛇的巨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知什么时候,他终于沉沉睡去,他梦见在一片白色的月光中,那条巨蟒背着密密麻麻的小蛇,忽然从月光中游了出来。巨蟒很友好,没有伤害他的意思。巨蟒把头对着毛虫河,忽然说话了,叫他在河上修建一座桥。巨蟒还告诉他,要想把桥修建成功,必须种树。
陆姓青年牢牢记住了巨蟒的话,挑选了两株火绳树,选择河面最窄的地方,在两岸种下了树。陆姓青年精心伺候着两棵树,等树稍大一点后,就用竹篾条和藤索捆绑石头,吊于树梢,让树倾斜着向河面相向生长。很多年后,陆姓青年已经六七十岁,儿孙满堂;两株火绳树也长成了大树,枝繁叶茂。老人看着火绳树粗壮的树干,觉得终于等到搭桥的时机了。
在老人的带领下,村民们将树枝作为桥墩,用碗口粗的龙竹作为横梁,用竹蔑、藤条等编织成桥面,在河的上空架设了一座跨度近40米、高16米的竹竿桥。就这样,竹竿桥搭建成功了,横跨在毛从河上。从那以后,人们通过竹竿桥自由往来,再已不必受河流阻隔之苦了。尤其是那些饱受爱情煎熬的布依族男女,终于可以跨桥相爱了,他们常常聚居在桥上“赶表”,诉说着心中的爱恋。也许是因为这座桥与爱情有关,也有人把桥叫做“爱情桥”。
据说,竹竿桥的左岸有一水井,村民常常到此祭拜,祈祷家人平安、五谷丰登;右岸有一小仓,禁止任何人打开。村民们都很好奇,但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直到有一天,一个村民种田累了,就坐在仓前休息,回家后突患怪病,不治而亡。村民们愤怒了,在一位老人的带领下,他们三下两下打开了神秘的仓。仓被打开后,大家都惊呆了,小仓里盘旋着两条巨大的蟒蛇。
搭建竹竿桥的两颗大榕树也很神奇,被人称着“夫妻树”。左岸那棵被人们称作公树,每年发两次叶,叶呈红色;结两次果,呈黑色。右岸那棵被人们称为母树,每年发一次叶,呈白色;结一次果,呈黑色。
如今,在离竹竿桥不远的地方,已经建起了一座混泥土大桥。这座大桥建成后,破败的竹竿桥就退役了。
但是,当地的居民对竹竿桥却有许多不舍,尤其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常常在有月的晚上,到桥上“赶表”,用歌声向心上人倾诉爱慕之情。
6、花水千年古树
千年古树位于花戛乡花水村补母组,距离花戛乡政府16公里,千年古树生长在一座高出地面十几米的小山上的千年古榕树,高20余米,周长14.95米,直径4.73米,遮阴面积达5亩。古树须根发达,或寄生于树干,或向四周蔓延。据说这棵古榕系明初调北征南时一位姓王的私塾先生所种。当它成为风水树后,树下就变成了神的居所,布依族同胞在此搭建了不少形如吊脚楼似的“老人房”祭祀祖先,有人在树上结绳,有人在树下宰鸡祭奠,求神保佑流变成一种民俗。千年古树顺势成为了游客们的“许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