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桑梓,他甘为贫瘠土地上的“孺子牛”
磋播村位于水城县花戛乡西南部,是一个主要以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这里平均海拔有1650米,土地贫瘠、耕地面积少且石漠化严重。
由于村里条件不好,1982年, 徐祥峰一家搬迁至顺场乡居住,经过多年的发展,徐祥峰一家在顺场乡开了餐馆、买了挖掘机,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磋播村始终是自己的家乡,有挥不去的牵挂、抹不去的乡愁。徐祥峰和家人经常回到这里看看,每次回来都是走路, 一走都是一个多小时,而村民的生活也没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和他离开时的生活所差无几。
“每次回来看到村里的情况, 都很难受,于是就想着回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徐祥峰说,“2008年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回到村里用自己的力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改变村里落后贫穷的面貌,于是我就向乡里申请任村里的干部,经过批准,我就任了村里的代理主任, 并同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这一刻起,徐祥峰全心全力投入到工作中,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贫困的主 要原因还是路不行”,于是他就多方筹措资金为村里修路,一方不行再找一方,从不气馁……一年半以后,磋播村进行换届选举,徐祥峰当选为村支书。
2012 年,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经过5个月的时间,修通了磋播村通往外界的路,原本走路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开车只需15分钟。路通了,村里种的东西不用外出自己卖就有小贩进来拉 了,不再向以前那样,收购别村的东西一块钱一斤,而收购磋播村的就以路不好为由八毛一斤。

因地制宜 发展产业
11月29日,在磋播村的刺梨基地内,有的村民在给刺梨剪枝、有的在刺梨树的根部松土、有的将剪掉的枝条扛出基地……一片繁忙的景象。
徐祥峰走在刺梨基地内,向大家介绍磋播村刺梨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计划,看到有的村民剪枝 剪得不太规范,还上前手把手地教,并不断地嘱咐要注意的事项。
其实,这里在2017年之前不是这样的。
打好脱贫攻坚战,选好产业是关键。产业扶贫,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可以直接套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
2014年,经过多方走访了解、 召开院坝会、找专家评估,磋播村最终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了种植刺梨。选好了产业,接下来就是动员村民种植。 但是,一下子让村民从种植土豆、玉米的习惯中改种刺梨,很多村 民都不愿意“。于是我就先动员村干部和党员试种了100亩,效果还不错,初挂果的刺梨已经见到效益,每亩比种植玉米收入要高出700元左右,盛果期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徐祥峰说。
看到发展刺梨产业不错,村民们也都愿意种植刺梨了。2017年,磋播村的刺梨种植达到了5800余亩,由村合作社组织种植及管护,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没有产生收益的前三年,由引进的公司按照每亩每年400元的土地流转费支付给农户,按照每亩每年275元的 管护费支付给合作社,由合作社 组织农户进行管护。
前面提到的忙碌的景象都是村民在对刺梨进行管护,无论是剪枝、松土、外运枝条等都属于管护范围,每人每天100元,并于当天结算。 “下垂枝、弱枝、病枝等都得剪掉,除此之外,交叉枝、嫩枝也得剪。”磋播村岩脚组村民王作兵带了一个小分队在给刺梨剪枝, 除了自己剪外,还要看看别人剪得是否规范。
王作兵说,村里请了农业专家给他们进行了培训,在这之前对刺梨的管护是一点不懂的“。现在每天工作七个半小时,有100元的收入,还当天结算,挺不错的, 这段时间的管护最少也需要半个 多月。”

白天忙工作 晚上学文件
徐祥峰说,他的工作思路都来源于文件。但是白天有很多工作要忙,学习文件的时间只能安排在晚上,“只有把相关的文件精神弄懂吃透,才能在工作中 发挥自如”。
在徐祥峰的带领下,磋播村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五步工作法”、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和市委提出的“五先五后”攻坚法等要求,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革 命。这些不只是说说,或只“跃然纸上”,徐祥峰都牢记在心,“产业八要素”包括哪些?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徐祥峰顺口答到。
徐祥峰能说到也做到,带领全村紧扣农业产业革命“八要 素”,奋力拔穷根,磋播村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从2014年的37.58% 下降至如今的16.13%,预计2019年全部脱贫。此外,村集体经济也从 2014年的空壳村变成了现在的17.9万元。
除了刺梨产业外,磋播村还坚持多元发展,通过帮扶资金和花戛乡四个合作社的融资,准备 在村里发展食用菌种植,目前, 600个大棚正在修建当中,预计今年年底600个大棚全部完工。 建好后,一个人管护两个大棚, 这样能直接解决300人就业。
村里发展起来了,徐祥峰有说不出的开心,虽然颈椎骨质增生有时疼得厉害,必须随时带着药服用,但他从不抱怨,还笑着说谁还没个“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