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水城县磋播村:冬日的土地满是希望的回响
在距离水城县130公里外的高山峡谷之间,是水城县最偏远的花戛乡磋播村。

(视频截图)
沿着公路行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标语醒目,深居大山的土地激情涌动。
从食用菌烘烤房的机器轰鸣、到389个食用菌大棚内香菇蹭蹭冒出,每天有近180名村民在这里务工。
6108亩刺梨、1300亩猕猴桃、占地375的亩食用菌大棚……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让364户贫困户1509人实现脱贫,还激发了更多美好的乡村梦想。
“有产业在家门口不用出门务工能照顾老人和小孩。”42岁的磋播村村民龙在食用菌基地里边做工边学习,从配种、出菇、采收、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助力他走向创业梦。
70岁的杨正兴告别了弓着腰种包谷糊口的日子,想要做点小工挣钱再也不用跑到6公里以外的村寨。赶着晨光赶路,披着星光回家的“两头黑”岁月一去不复返,赶着党的好政策,他扬着铲子劳作,“只要有力气就要一直劳动!”
冬日的土地,满是希望的回响。

(视频截图)
沿着公路行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标语醒目,深居大山的土地激情涌动。
从食用菌烘烤房的机器轰鸣、到389个食用菌大棚内香菇蹭蹭冒出,每天有近180名村民在这里务工。
6108亩刺梨、1300亩猕猴桃、占地375的亩食用菌大棚……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让364户贫困户1509人实现脱贫,还激发了更多美好的乡村梦想。
“有产业在家门口不用出门务工能照顾老人和小孩。”42岁的磋播村村民龙在食用菌基地里边做工边学习,从配种、出菇、采收、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助力他走向创业梦。
70岁的杨正兴告别了弓着腰种包谷糊口的日子,想要做点小工挣钱再也不用跑到6公里以外的村寨。赶着晨光赶路,披着星光回家的“两头黑”岁月一去不复返,赶着党的好政策,他扬着铲子劳作,“只要有力气就要一直劳动!”
冬日的土地,满是希望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