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最前沿】海子村:教育在大山里点亮希望之光
水城县花戛乡海子村,覆盖原海子、者卡、白岩、联山、磨石五个行政村(现海子大村),所有学龄儿童的求学之需,这是水城县花戛乡海子希望小学对海子村的意义。
冬日里,一扇蓝色的大门背后远远传出嘻戏打闹的童声,海子村村支书聂正江推开门,恰逢下午放学,学生们跃着小步子,笑声、打球声点点洒落操场。
“这个位置原本是我的家,为了建学校,乡亲们就把地都让出来了。”43岁的聂正江指着眼前的一栋教学楼说。
齐思楼、才俊楼、知味园……在这片天地里,孩子们学习、游戏,聂正江告诉记者,如今的环境有多好,当时的求学路就有多艰辛。
在聂正江儿时,他就读的小学原建于者卡小乡白岩村白岩组,原名者卡小学,包括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只有106个学生,无门无窗,破旧的只有280平米的空间,在聂正江一代人的求学记忆里,一个好的学堂,一个大的教学楼,是最美好的愿望。
少时的聂正江,每天早上要步行2个小时,从海子村走到带者卡小乡(原白岩小村的白岩组),8公里、15公里、18公里……长长短短的路程是聂正江那一代人通往白岩组的求学路。
长大后,聂正江也将求学年月中学习到的知识在代课期间一点一点传授给这里的孩子们,1997年,聂正江曾在这片土地上任职了5年的代课老师,然而,办学条件的艰难,让聂正江不得已放弃了教育事业,远赴外省务工谋生。
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海子村在县、乡统筹部署下,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抓手,全力推进信息精准、饮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各项工作。
2007年,水城县教育部门资助8万元在海子村新建海子小学,村里发动老百姓开群众会,每一个人都希望下一代的人有一个舒适的就学环境,老百姓们便无偿的把自己的土地贡献出来作为建设学校的办学场所,让孩子们不用奔波求学。
聂正江一家贡出5亩多地,乡亲们你家一块我家一块的贡献出而今校园脚下的安稳。12年过去,聂正江重新回到故土,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为家乡助力,组组通建设,四场硬仗中,今年剩下的14.54公里也全部完成,上学路从半个小时到十多分钟,学校也在不断地成为学子求学的欢乐园。
校舍建筑总面积2111平方米,学生宿舍1510平方米、学生食堂493平方米、生活用房336平方米、运动场3000平方米、课桌400套、计算机30台、图书8491册、学生床位288床位;有图书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计算机室、广播室各1个……
目前,在海子村除了先天性的残疾不能读书的孩子以外,从2019年以来开始基本杜绝了辍学生的情况。
聂正江告诉记者,因为这所小学的建立,周遭从原来的3栋房屋,3户人家居住,变成了有157户人家居住,因为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愿意到这里居住,学生也从106个学生,逐年增加到2019年的401人在校生。
“以前,这里的人为种地为种地,只为了活。”
“以前这片土地上是留不住人,祖祖辈辈吃没文化的亏,年轻教师团队们都愿意留在这里。”
“以前在这里读中专的教育就是最高学历了,我在这里当民办教师代课的时候也只是初中学历。”
……
这是逐渐远去的记忆,一座知识的摇篮正书写着新希望的而今——
“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更多的年轻教师走进这座大山。”
“人居环境好了,路也通了,营养补助,党的优惠政策、补助让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吃住在校。”
“从2015年到2019年,从海子村已经走出了60个大学生。”
“脱贫攻坚注重了教育的问题,一定要先扶智,基础设施建设起来,老百姓的意识也跟着建设起来,更多家长更关注要娃娃接受好的教育。”
……
“这一代人真的很幸福”是每一个海子村人挂在嘴上的话。聂正江介绍,在学校建设最初,水城县红十字会、大连几乎每年都为孩子的学习用具,校服提供持续资助,也有更多外出的脚步,回到这片土地,从土生土长的海子村现任校长邓兴胜到来自黑龙江的年轻教师王海娇,走进大山,让大山里的孩子接受教育走出大山这是跨山越海的接力与前行。
今年,海子村还建设了幼儿园建设,4个老师,115人在读儿童,让教育的第一步迈得稳稳当当。
从脚下的土地,到教室内的教书育人者,校园的一草一木都书写着感恩与教育的力量,感恩教育、党建文化、社会价值观的文明标语牌,文化长廊都书写着校园的好声音。
校园内,由孩子们组成的海子希望小学执勤队,更是将点滴感恩放入日常当中,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孩子呵护校园花草,争做文明好学生,8岁的周艳琴抱着手中的营养餐,笑着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学习,课外活动最喜欢的是跳绳。”
“我想以后当歌星。”
“我想以后当画家。”
“我想当老师。”
……
更多的梦想在这里萌芽,遭遇严寒的冬青树依旧青翠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