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最前沿】:从“饱”到“好” 吃在提升——看磋播村民小餐桌折射生活大变化

2019-09-11 16:19:08来源:未知点击:0

82217∶30,朱艳花和丈夫从食用菌基地务工下班了。回到家,你洗菜、我剥葱,开始准备做晚饭。

                 

今天婆婆来了,还有个客人要在家里吃饭,准备多做几个菜。朱艳花说着,就在水池旁清洗黑皮鸡枞。

这个黑皮鸡枞用热水煮一下,再放点青辣椒炒,鲜味就出来了……今天要做的菜有小炒肉、煎豆腐、炸洋芋片,还要煮素瓜汤。这天是男主人颜亨彦掌勺,他熟练地在灶台前操作着,菜入锅、翻炒、起锅、入盘,一气呵成。

朱艳花一家住在水城县花戛乡磋播村水井组,因为丈夫常年生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夫妻俩被安排在基地务工,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生活状况明显好转。

家里平时就只有我们俩和两个孩子吃饭,一般是一个荤菜、两个蔬菜加个汤,有客人的情况下会再加些菜。朱艳花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也不能光吃肉,还要讲究荤素搭配、营养搭配,饭后还有水果。

以前哪像现在吃得这么好,酸汤包谷饭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一家十几口子一年就杀一头猪,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有亲戚来才舍得拿出来吃!朱艳花的婆婆回忆说。

磋播村位于水城县花戛乡南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们以种植玉米和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

高山冷箐,洋芋当顿;想喝米汤,唯有害病。这句流传在全村的顺口溜,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大意是说:磋播村地处大山深处,洋芋是主食,村民只有生病才能喝到一碗米汤。可见,村民们想吃一顿米饭有多难。

一是经济条件落后,没钱买大米。二是就算有钱,花戛也没什么地方买,要等到赶场天,翻过山那边的顺场街上才能买到。朱艳花的婆婆告诉记者,随着进村入组的道路修通,别说大米,在村里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走进朱艳花家的厨房,灶台下方柴米油盐样样齐全,屋顶还吊着火腿和腊肉。打开冰箱,上层摆着青椒、小瓜、豆腐和火龙果,下层冻有猪肉和排骨,冰箱门边还摆放着几罐啤酒。现在随时可以买到新鲜肉,和腊肉换着口味吃,每年杀一头过年猪都吃不掉。天天吃米吃肉还有点腻,偶尔还想念酸汤包谷饭呢。朱艳花笑呵呵地说,孩子们都说吃菜籽油好过动物油,所以家里去年炼的猪油都还剩一桶。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贫困群众的吃饭问题摆在首位,重点关注贫困户的基本口粮,达到有米、有油、有菜和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具,确保吃饱吃好、结构合理、储备充裕,进一步满足舌尖上的需要。

磋播村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为村民提供增收途径,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另一方面,根据需求配齐全村575户、2399人的锅碗瓢盆筷、橱柜等必备日常用具,补齐189729人的口粮。

我经常和老邻居开玩笑说,以前要是能给我白米饭,我连菜都不要就能吃几大碗。现在如果菜不合口味,大白米饭也不想吃了。邻居杨云妹津津乐道,以前粮食不够的时候,芋头、苞谷、野菜都能充饥,如今走进村里哪一家,都是有菜有肉,吃得好着呢!

现在,磋播村村民的追求,已经不再是吃得饱,而是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舒服。磋播村党委书记徐祥峰告诉记者,农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档次自然提高了。村支两委正在努力发展产业,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的途径。

吃饭啦!一个小时不到,六菜一汤配上香喷喷的米饭,一顿丰盛的晚餐端上了餐桌。随着男主人一声呼唤,一家人围着饭桌前,其乐融融地享受着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