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脱贫攻坚进行时:在田间地头书写产业扶贫大文章 ——记水城县花戛乡吴王村第一书记余兴勤
余兴勤,中共党员,水城县安监局工作人员。2017年9月,他被派驻水城县吴王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期间,他积极学习“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快后慢”的“五先五后”攻坚法,以最优的方法、最实的举措、最硬的作风践行“五步工作法”,沉到田间地头谋计策、为群众增收出点子,积极协调落实帮扶项目,着力探索产业扶贫新路,确保精准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吴王村,花戛乡的深度贫困村,全村58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1109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产业发展底子薄,改变贫困现状这道题,该怎么破?余兴勤将脱贫攻坚的靶向,瞄准了田间地头、瞄准了农业产业。
花戛乡吴王村,今年的蔬菜即将大规模成熟了。田间地头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今年估计可以收获13000斤左右”,管护员胡龙富信心满满。
底母蔬菜基地,是花戛乡党委政府谋划,水城经济开发区支持资金发展的蔬菜产业,作为底母蔬菜基地的核心,胡XX的底气,来自上级支持,来自“第一书记”余兴勤对底母蔬菜产业全身心投入,来自市场的刺激,更来自当地村民不断增长的内生动力。
“吴王村乃至整个花戛乡,在水城县相对较远,交通比较困难,没有好的产业,一直是水城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要打赢吴王村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要把农村资源用起来,让劳动力动起来,让农业发展起来。”余兴勤这样描述着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实践着的产业扶贫路。
农业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扶持农业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2017年9月,刚从县城下派来的余兴勤,面对吴王村292户贫困户,第一件大事,就是选准产业。通过乡党委政府的谋划,水城经济开发区着力帮助吴王村建立底母蔬菜基地,者卡刺梨基地,红米种植等几个产业项目。余兴勤看准吴王村的机遇,组织村干部、村民积极学习和集体讨论,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发展以上几大产业上,时时刻刻走在田间地头,为项目的早落地早产生效益而奔走。截止目前,建立起87亩底母蔬菜基地,经开区投资20万元,经过第一批育苗失败后,第二批辣椒苗育苗成功,并已栽种,西瓜、小瓜种植成功。四季豆长势喜人,已全部挂果,预计五月中旬可采摘第一批。者卡刺梨基地127亩,已到位资金10万元并完成项目建设,目前雇佣专人持续管护中,大部分刺梨已挂果。红米种植128.8亩,由亮星公司按每斤8元标准采购,并与农户完成签购协议,完成种子发放497.5斤,正在育苗期间。
在做好以上产业的同时,余兴勤还积极为吴王村谋划旅游、文化等项目,加快推进吴王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因户施策,引导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鸡、养蜂以及小黄姜、蔬菜、马铃薯等短平快产业,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多个产业,实现“立体式”、“叠加式”的覆盖,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吴王村,花戛乡的深度贫困村,全村58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1109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产业发展底子薄,改变贫困现状这道题,该怎么破?余兴勤将脱贫攻坚的靶向,瞄准了田间地头、瞄准了农业产业。
花戛乡吴王村,今年的蔬菜即将大规模成熟了。田间地头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今年估计可以收获13000斤左右”,管护员胡龙富信心满满。
底母蔬菜基地,是花戛乡党委政府谋划,水城经济开发区支持资金发展的蔬菜产业,作为底母蔬菜基地的核心,胡XX的底气,来自上级支持,来自“第一书记”余兴勤对底母蔬菜产业全身心投入,来自市场的刺激,更来自当地村民不断增长的内生动力。
“吴王村乃至整个花戛乡,在水城县相对较远,交通比较困难,没有好的产业,一直是水城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要打赢吴王村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要把农村资源用起来,让劳动力动起来,让农业发展起来。”余兴勤这样描述着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实践着的产业扶贫路。
农业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扶持农业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2017年9月,刚从县城下派来的余兴勤,面对吴王村292户贫困户,第一件大事,就是选准产业。通过乡党委政府的谋划,水城经济开发区着力帮助吴王村建立底母蔬菜基地,者卡刺梨基地,红米种植等几个产业项目。余兴勤看准吴王村的机遇,组织村干部、村民积极学习和集体讨论,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发展以上几大产业上,时时刻刻走在田间地头,为项目的早落地早产生效益而奔走。截止目前,建立起87亩底母蔬菜基地,经开区投资20万元,经过第一批育苗失败后,第二批辣椒苗育苗成功,并已栽种,西瓜、小瓜种植成功。四季豆长势喜人,已全部挂果,预计五月中旬可采摘第一批。者卡刺梨基地127亩,已到位资金10万元并完成项目建设,目前雇佣专人持续管护中,大部分刺梨已挂果。红米种植128.8亩,由亮星公司按每斤8元标准采购,并与农户完成签购协议,完成种子发放497.5斤,正在育苗期间。
在做好以上产业的同时,余兴勤还积极为吴王村谋划旅游、文化等项目,加快推进吴王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因户施策,引导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鸡、养蜂以及小黄姜、蔬菜、马铃薯等短平快产业,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多个产业,实现“立体式”、“叠加式”的覆盖,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