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戛乡天门传统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2019-01-18 04:57:32来源:未知点击:0
      位于北盘江大峡谷上游的花戛乡天门村,至今保留着原风貌的布依吊脚楼、铜鼓、唢呐、刺绣、酒令文化、生活习俗,人文气息浓厚、文化底蕴深厚。自2014年11月27日,天门村被国家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评审认定为全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以来,天门村积极作为,目前古村落焕发勃勃生机

                            


因地制宜精准谋划种好“产业田”

    

 天门传统古村落总面积10平方公里,辖大寨、小寨、坪寨、新寨、鸭场、滚塘6个村民组,现有270户1156人。一直以来村里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为主要经济来源。自从2015年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以来,天门村严格落实产业“八要素”,以“五步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结合自身土地资源优势,种植刺梨、乌笤、精品水果、红米等产业,切实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一亩水田种普通水稻产1200斤左右稻谷,每斤米卖3元每斤,一亩地一年收入2500元左右。种植红米一亩田产600斤左右稻谷,按政府收购红米稻谷8元每斤价格计算,一亩地一年收入4800元,收入基本上是以前种植普通水稻的两倍”。天门村坪寨组贫困户祝登玉年初种植6亩红米稻谷,卖给天门民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增加了经济收入,拓宽了脱贫致富的渠道。

为解决群众担心红米销路的问题,由天门民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村支两委配合,以8元/斤稻谷的价格与种植红米的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给老百姓吃了一颗种植红米的“定心丸”,进一步坚定了农户种植的信心。天门村鸭场组陆凤秀认为,“种植红米,合作社与我们签订收购协议,我一点也不担心红米销售问题,心里也有了更多的底气”。

  花戛乡在给老百姓解决红米销路的问题的同时,还为所有种植红米的农户购买农业保险,进一步降低农户种植红米的风险,解决了农户种植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农户可以全身心投入种植工作。天门传统古村落种植红米农户104户,种植面积149亩,覆盖贫困户42户176人。因地制宜种植红米,彻底改变了天门村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传统看法,甚至有农户开始探寻发展更多适宜当地种养殖的优良产业,让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传承文化保护传统唱好“民族戏”

    

吊脚楼是古村落的根、布依文化是古村落的魂,如何传承和保护好古村落的“根”与“魂”,继承和发扬好布依特色和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古村落吊脚楼建造年代久远,且建筑属于木质结构,经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吊脚楼不同程度出现了歪斜和腐烂,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将吊脚楼维护好、保护好,花戛乡积极作为,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村落131栋吊脚楼进行修缮,对损坏不严重的吊脚楼进行局部板材更换和修缮、对损坏严重的吊脚楼进行整体修复。

  小寨组村民王永江说,“吊脚楼是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我对吊脚楼有着深厚的感情,政府来帮忙我们维修吊脚楼,我非常感谢”。

  天门村注重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突出布依族文化特色,组织村寨内的民间艺人对布依族文化的爱好者开展教学活动,把布依风情融入唢呐、木叶、笛子等乐器的演奏当中,努力培育一批布依文化的传承者;组织古村落妇女开展刺绣竞赛活动,通过奖励激发古村落妇女刺绣热情;积极联系电视媒体对古村落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进行报道,让更多更好的布依文化走出去,让络绎不绝的人们慕名前来。

      同时还建立了天门传统古村落文化陈列室,为古村落的吊脚楼全部建立档案,形成一户一档的台账式管理。并将古村落的铜鼓、唢呐、布依服饰、刺绣样式等布依特色物品成列其中,为保存和延续布依文化提供有力保障。

全员行动改善环境做好“新农村”

  

 没有用青石板铺设串户路以前,每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好走路,铺上青石板的路后,走家串户再也不用挽着裤脚走了,结合我们布依族风格用本地青石板铺路、建设广场,让我们住的村落变得更加干净、漂亮,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小寨组组长王永江说道。

  为了改善古村落的道路设施状况,花戛乡因地制宜,结合古村落实际情况,在保持古村落原风貌不变的情况下,采取用本地青石板来作为铺设串户路及修建广场的石材。道路铺设不采用水泥砂浆,直接在原道路上用青石板进行,最大限度找寻人居环境改造与古村落保护之间的完美平衡,在发展中保持古村落的原汁原味。

  小寨组王仕云说,铺设道路及广场后,感觉脚下的路更好走了、环境更好了、心情更好了、我们脱贫致富更有信心和希望了。

      天门村除了用青石板铺路之外,还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采取加大宣传、示范带动、卫生评比、建章立制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古村落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