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有干劲有思路!六盘水花戛乡能人书记的“三治经”

2019-01-18 04:50:41来源:未知点击:0

       花戛,距离水城县政府驻地140公里,是该县最偏远的乡镇。

 

  磋播村,又是花戛乡出了名的“穷旮旯”,由原磋播、高坡、水井、高坎四个小村合并而成。

  “高山冷箐,洋芋当顿,想吃米汤,只有害病。”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俗话,是磋播村“穷”的最真实体现。

 

  如今,随着一位能人书记的归来,磋播正逐步摆脱贫困的“桎梏”,迈入小康的“通途”。

                             



  十年如一日,磋播村党委书记徐祥峰,始终坚持用自己的“三治经”,为群众的增收致富和摆脱贫困奋斗着。

      “治”路:吃亏也是福誓通“致富路”

                            

北盘江南岸的花戛乡,属于山地地形,海拔最高处2318米,最低处685米,海拔落差较大,“出行难”自然成了当地村民多年以来最大的“心病”。

  今年47岁的徐祥峰是土生土长的磋播人,对此他深有体会。“小时候去上学要走一个半小时,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早晚各一顿,中午因为路远,若要回家,根本就来不及。”

  通行路上最大的阻碍,是当地人口中的“二道崖”,这个3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层峦叠嶂,成了村民心中的“魔障”。

  徐祥峰的父亲是磋播小学的老师,为了不耽误家里五个孩子的学业,1982年,徐祥峰一家搬到了“隔壁”的顺场乡。“搬家当天,早上9点就出发,用的是家里唯一的一匹马,驮着家具还有我和姐姐。”然而即便是靠着马匹,到顺场还是用了一个半小时。

  “崎岖的山路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儿时的记忆,在徐祥峰心里埋下了“种子”,他立志要把家乡的路给打通。

  1992年,当时高坎村老支书颜绍华的一个举动,更加坚定了徐祥峰的信念。

  为打通“二道崖”,老支书颜绍华带领两个小村的人,想挖一条从高坎接到顺场两米左右宽的马车路。

  可由于是用人工,且山路又特别陡峭,干了足足两年,硬是没有成功。

  “唯一的愿望,就是能通公路。”颜老支书的这句话,一直深深印在徐祥峰脑海中。

  2008年,通过做生意小有成就的徐祥峰,决定回乡帮助家乡发展,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和妻子的支持。

  通过选举,徐祥峰成功担任磋播村代理村主任。而修路,自然成了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联系市交通局和县交通局请了专家团队来测量,光是那30余米高的‘二道崖’,仅100米的路,就需要50万元。”巨额的费用让徐祥峰傻了眼,可他并没有就此“打退堂鼓”。

  通过各方协调,徐祥峰终于从三家单位筹集到23万余元,可找了五、六家施工队,没有一家肯接手,都说至少需要40万元才肯动工。

  时间不等人,徐祥峰一咬牙,开起自家新买的挖机,直奔“二道崖”。

  5个月的时间,靠着无偿的“徐氏挖机”,路,终于通了。

  “没有我们徐书记,是修不通这条路的。”每每听到村民们这样的话语,徐祥峰觉得,即便是吃了亏,也是甜的。

  而徐祥峰的这一“挖”,不但“挖”掉了百姓心中最难的“坎儿”,也“挖”通了村里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更“挖”出了一条彻彻底底的“致富路”。

 “治”民:心系老百姓甘做“老好人”

路通了以后,村里大部分人都为徐祥峰竖起了大拇指。可仍有少部分人不买他的帐,认为他修路肯定不可能亏,还是赚了不少钱。

  对于这样的“闲言闲语”,徐祥峰总是一笑而过,他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徐祥峰的母亲在他们搬家到顺场的第二年便去世了,可母亲生前的为人处世,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里的兄弟姐妹。

  “我母亲当时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为人好。”徐祥峰回忆,因母亲长年患病,无法下地干活,1968年,家里买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但凡周围邻居的衣物需要缝缝补补,都会来找母亲帮忙,等到了种玉米的时候,邻居们也会自发前来帮母亲的忙。

  那时候,村里只有徐祥峰的父亲吃的是“公家饭”,家里每个月有30斤大米。“那时候,周围哪家有人生病了,母亲都会毫不吝啬,主动拿出大米分给他们。”

  长期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徐祥峰,2010年,当上磋播村党委书记后,将母亲乐于助人的好品德,运用到了百姓的身上。

  2010年,一户家村民家的小女儿拉肚子,因为不懂乱吃草药,导致药物中毒,一直躺在家里,情况十分危急。

  徐祥峰听闻赶到他家以后,质问该村民,“怎么不送医院,再这样下去孩子就危险了。”

                          

村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家里没钱啊,书记。”

  徐祥峰二话没说,给了他家4000元钱,最终孩子送往医院,抢救成功。

  2013年,村里传来喜讯,终于有人考上了大学,徐祥峰乐开了花。

  可当听说这名学生是个孤儿,负担不起每月的生活费,想要放弃上大学的念头时,徐祥峰沉默了。

  当时每个月只有350元工资的他,坚持要拿出300元来,资助这位学生。

  村里不缺水,可很多老百姓家都没安自来水管,要么是不懂、要么是懒得安。

  得知这一情况的徐祥峰,亲自扛起管子,挨家挨户地“串门儿”。

  如今,他总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徐书记,我家的水管坏了,来帮我修一下嘛。”“徐书记,我家几天都没来水了,你来帮看看呗……”

  每每如此,徐祥峰总是乐此不疲,拿起工具就“上门服务”。

  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村里没一个不服“徐书记”的,书记的话,村民们更是“言听计从”。

 “治”业:紧扣“八要素”奋力“拔穷根”

路的难题算是解决了,徐祥峰又开始了新的“盘算”。

  “基础设施建好了,没有产业可不行。”徐祥峰坚信,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动一方经济,脱贫一方百姓。

  可种什么?怎么种?徐祥峰陷入深思,早年种植烤烟和玉米时的“经验”,给了他启发。

  1992年,从水城县职校毕业以后,徐祥峰拔掉了自家地里的玉米,改种烤烟,当年一亩地的收益就从100元左右上涨到了400多元。到了1996年,玉米价格上涨到8角钱一斤,种一亩玉米能卖300多元,可是烤烟涨得更快,一亩的收益已经超过了1000元。

  “选择产业,至关重要。”这笔账他一直记在心里。

  长期以来,磋播种的都是玉米、洋芋,也尝试过种植少量的经济作物,但都不成型。

  “必须因地制宜,将土地合理运用起来。”徐祥峰计划将村里连片的“肥地”,留出来种植猕猴桃;山上石漠化较为严重的“荒地”,用来种植刺梨;山下地势平整、水源充足的“沙地”,用来发展食用菌。

  2015年,徐祥峰带领村干部们试种了100亩刺梨。去年,还没有到盛果期的这100亩刺梨就初挂果13吨,卖了8万多块钱。

  “真金白银”拿到手,磋播村的乡亲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瘦土也能出黄金”。这一年,刺梨在村里成了“香饽饽”,到年底全村的刺梨种植面积扩大到5882亩,覆盖农户540户3332人,其中贫困户280户941人。

  产业的调整,让磋播村的脱贫也呈现新景象——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472户1964人减少到169户61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提高到了6900元左右,贫困发生率下降为16.13%。

  形势一片大好,可徐祥峰却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产业选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磋播村要摆脱贫困,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徐祥峰心里,乡亲的积极性挫伤不得,产业的发展闪失不得,群众的收入降低不得。

  “三个不得”背后,徐祥峰与村干部们一道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对磋播村的的刺梨产业发展周密设计了一整套“施工图”——因地制宜抓产业选择、不漏一户抓农民培训、内强外引抓资金筹集、强基固本抓技术服务、聚指成拳抓组织方式、稳定高效抓产销对接、以民为本抓利益联结、村社合一抓党建引领。

  “轰隆隆——”伴随着一阵阵作业声,这几天,当地村民一眼就能认出的“徐氏挖机”,又开始在村里“活跃”起来。

  望着灵活摆动的“庞然大物”,满山遍野的“金果果”,年底即将完工的食用菌大棚……老百姓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他们心里明白:磋播的“春天”,就要来了!